“健字号”畸形信用体系在崩溃
国家药监局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如在市场上发现“药健字”号保健药品销售,将作为假药处理。
体制不顺是我国行业协会目前的一大弊端。
一纸通报,宣布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死亡”。透过这个“死亡”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畸形信用体系的崩溃过程。
行业协会必须真正实现与政府脱钩,加强自律,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工作行为来体现其应有的权威性。否则,它面临的不仅仅是“下课”的命运,更会丧失企业和公众对其最宝贵的信任与尊重。
违规敛财
拥有近20年历史的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成为我国首次注销一个“国”字头的行业协会组织。
连日来,记者在北京的几家大超市、卖场的保健品货架上看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保健品中,已经没有“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推荐产品”字样了,大多数保健食品的包装上都标着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一位顾客对此大惑不解,前两天他还看到有些产品上面标有“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推荐产品”、“中国保健食品协会100强产品”等字样,现在竟然一下子集体“失踪”了。
事情缘起于国务院减负办、国务院纠风办近日发出的一份通报。这份通报以令人震惊的语气,宣布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墓志铭”。
一夜之间,本来就令人狐疑的保健品的可信度,再次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
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拥有“国”字头的协会,真正令其闻名的却是其主办的几次“百强评比”。而正是因为这种类似闹剧的评比,敲响了这个“国”字号的丧钟。
2003年6月,国内很多保健食品企业都接到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发出的一份《全国保健食品行业统计信息发布暨表彰大会的通知》。通知说,该协会将通过媒体公布全国保健食品2002年总销售100强企业和保健食品优秀产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暗中调查发现,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主办的所谓行业评比,不过是一场“乱收费、乱评比、乱排序”的非法活动。企业所得奖项越多,需缴纳的费用也就越多。而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已经举行了三年这样的评比活动。
2003年7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该协会立即停止召开发布会及其一切相关活动,退还收取的费用。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却没有把这个主管单位的通知放在眼中,继续以发布企业的统计调查结果为名,先后设置“优秀企业家”、“销售第一”、“销量第一”、“50强企业”等各种名目的奖项向企业索取费用。每个奖项标价2000元至12000元不等。
7月中旬,由中纪委、监察部驻卫生医药部门纪检组、监察局派出调查组,对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乱评比、乱收费的行为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在调查报告上,调查组建议立即注销该协会,并追究主管业务部门的责任。10月30日,民政部注销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注册登记。据悉,对此事件所暴露出的其他一些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深入调查处理。
尴尬“百强”
“没有几家企业把评比放在眼里。”参加了最后一次“百强企业”评比的一名记者记忆犹新,在2003年7月8日的颁奖仪式上,“百强企业”只来了三十几家。有些获奖的企业,对这次评选根本不屑一顾。像排名在第二位的娃哈哈和保健品行业巨头深圳太太药业等一大批企业集体缺席。
据到场的几家企业透露,他们都按照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要求缴纳了“会务费”,金额从2000元到40000元不等。并且,这个所谓的“会务费”还可以“砍价”,一家企业的老总就曾为自己只是多费了些口舌就少交几千元感到自豪。
“好多企业没来就没有缴费,”当时,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庄林根一口咬定这并不是乱收费,因为没来参加会议的许多大企业也照样进入了“百强”。但一位保健品企业的老总却向媒体揭了老底儿:“不缴费可以,但你不能拿到证书。”
虽然有些没缴费的企业也被列入“百强”,但是这类企业往往都在业内早已颇具影响,某知名企业曾连续三年都入选,但均未到场过一次。
“百强排名”的影响力与权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不止一家保健品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表示: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有关行业排名、获奖的信函和传真,但现在参加评选的大企业越来越少,热衷评选的往往是那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因为他们需要以此来做广告。
显然,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缺乏了解以及产品尚未形成一定知名度的情况下,这种貌似权威的排序和奖项,对产品的销售足以起到超越广告的效果,“因为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有着政府背景的行业协会。”一位行业人士说。
与挖空心思上榜做广告不同,一些获奖企业显得很无辜。今年2月27日,记者致电一家曾被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推荐过的企业。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去年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向他们发来《通知》后,他们实在无法怠慢这个尽管身份并不怎么正宗的“上级部门”,便去北京领了奖。领奖回来后就在产品上标示自己获得的奖项。该工作人员称,现在出了这事后,产品的销售已经受到了一些影响,“现在我们都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上这条‘贼船’呢”。
两个婆婆
违规运作的行业协会注销了,但谁来管理保健品行业、构建新的保健品信用体系,是决定保健品行业未来的一件大事。
从目前形势看,这个重任很可能落在新组建的中国保健协会肩上。
中国保健协会由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改组而来。此前,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与被注销的中国保健食品协会,正是保健品行业内的一对“生死冤家”。
在2002年9月,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和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各自召开自己的保健品企业高峰会,这次会议的大撞车,令不少保健品企业无所适从,足见当时保健品行业协会管理的混乱。
统计表明,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一度出现8000多家,产品达万种之多。而保健品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遍地开花成为行业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当时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有的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药物甚至违禁药品,还有的伪造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等。
为此,卫生部、原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及国家药监局多次在全国集中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撤消了一批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国家药监局还在2002年取消了代表保健药品的“药健字”批准文号,并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停止发出新的“药健字”批准文号。从今年1月1日起,如在市场上发现“药健字”号保健药品销售,将作为假药处理。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很多保健品企业有所收敛。但是行业内的两大协会却一直没有停下企业争夺战。
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主管部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年后筹建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主管单位则是卫生部。对于企业来说,两个主管单位都有着令人目眩的强势背景,哪一个都得罪不得。
为解决两大协会的矛盾,有关部门原本就有让他们合并的打算。2003年3月,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和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合并筹备组成立,中纪委、监察部驻卫生医药部门纪检组长张凤楼任组长。筹备组要求两大协会冻结账号、接受审计,并不再发生计划外的支出。
在去年5月底召开的筹备会上,筹备组曾就合并方式进行过讨论,一种方式是两会都注销,然后重新注册一个协会;另一种方式是注销其中一个,在另一个基础上合并。由于前一种方式比较烦琐,最终决定采取后一种方式,但具体注销哪一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筹备会也就没有再进行下去。
据一位曾参与筹备会的人士透露,尽管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在规模、规范程度以及企业认同方面占有优势,但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在一些官员的心里得分更高一些。
现在,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因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注销,在客观上为两大协会的合并扫清了障碍。
痛苦转型
任何一次蜕变都是痛苦的,但是只有经历了这次痛苦才能面貌一新。
中国保健协会表示,其正面临着要解决定位和职能问题,因此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与发展我国的保健品行业。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行业管理机构的发展目前正处在国家体制变革交替的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亟待解决的就是地位不顺。行业协会本来是市场与政府联系的纽带,但由于不少企业对政府的惯性依附理念没有改变,所以就把行业协会推向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而且目前我国大多数行业协会受政府控制程度较高,尚未形成独立运作机制,所以职能上也存在着诸多不顺畅之处。此外,体制不顺也是我国行业协会目前的一大弊端。从本质上说,行业协会应该是由行业内自发形成的代表行业利益的组织,但目前的行业协会对政府体系的依赖程度过高,无法起到为本行业发出呼声的作用,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管理。
无疑,行业协会如果想摆脱这些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确立行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据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朱康年介绍,新协会未来发展有四大核心工作。一是协助政府改善健康产业的政策环境、积极制定行业标准。为了保持行业的秩序、规则,在行业中有必要形成一种政府政策调控、行业监管、机构自律的良好机制。因此,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评价体系和行业自律公约是极有必要的。二是完善中国保健科技基金的运作。作为支持中国保健行业发展的基金组织,通过基金完成对行业共性利益、共性需求、共性权益的支撑。由中国保健协会主持,与国内外关心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金融组织、企业密切合作逐步充实完善。三是在今年正式启动中国生命保健科技中心基地建设工程。四是建设中国保健品市场监控系统及数据库。尽快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市场监控管理网络,开发行业信息资源,整合行业信息资源的高效流动,保证行业发展,并积极建立中国保健产业数据库。
据透露,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由中纪委委员、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张凤楼担任,副理事长中有不少是由政府工作人员担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在很难预料政府对新协会的行政干预能否有所减少。但作为政府来讲,所担心的是权力下放会被协会滥用,特别是对保健品功效评定。
重建信用
现实中,我国的行业协会多是出自某个政府部门,很多企业称行业协会为“二政府”:讨到行业协会的欢心就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得罪了行业协会也就如同得罪了政府部门。不少企业对行业协会的生财之道又恨又怕,可又不敢公开翻脸。
事实上,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既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充当着组织协调的平等中立者角色。问题是,政府部门依然包揽了不少本应或可以由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我国的行业协会多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的部分人员组建的。不少行业协会是政府机关派生出来的,协会的秘书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内设机构并无二致,协会工作人员就是机关工作人员,协会的领导人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有的甚至由行政领导兼职。这种浓烈的行政色彩必然影响行业协会的作用:如果政企不分时,行业协会不起作用;政企若即若离时,行业协会可有可无;只有政企真正分开时,行业协会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当前大多数的行业协会在定位上多偏重于为政府服务,很难真正反映行业内的需求和问题。因此,恢复行业协会本应具有的民间性和自律性,使其成为企业真正的“娘家”、消费者真正的朋友,已然到了政府部门该开始着手解决的时刻了。
据报道,今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130多家行业协会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此项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规定政府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职,真正成为服务企业、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南京此举有一定的导向性,让行业协会彻底摆脱“二级婆婆”的角色,在一整套良好制度的框架下,达到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应具备的民间性、自律性的要求,履行其应当履行的职能,亟待摆上相关决策者的“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