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应对危机追捧“日本经验”后果堪忧
4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右)在亚特兰大与莫尔豪斯学院的学生交谈。当日,伯南克表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减弱的初步信号,但持久的经济复苏则取决于金融市场能否恢复稳定。 新华社/路透
日本经济不振已经快20年了,其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在最近的G20峰会上,英美等国却又追捧起“日本经验”来。香港《大公报》14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这样的态度有点“头脑发昏”。文章摘录如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各国投入最少GDP的2%于刺激经济方案。实际上有些国家超过,另一些则不够,令G20平均只有1.5%。对政府出手刺激经济,各国均无异议,但对出手应多重则分歧很大,主要有两大派:(一)以英美为首的大放水派,认为应以大规模财政及货币扩张来推动经济,还要求其它国家依样画葫芦。(二)以欧盟特别是德国为首的节制派,虽也尽力推动经济,并批出共40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但却不赞同放任地提高财赤及货币供给。欧洲央行也不愿采取零息政策(或会以0.75厘为下限),也未跟随美日计划购入欧洲国债。
两派间的公开对骂日益明显,英美舆论集中火力攻击德国总理,甚至称她阻碍全球复苏,“不懂经济”,不明白危机有多深。欧盟轮任主席国捷克总理则称美国走上了“通往地狱之路”。当然,从理论及历史经验看,欧盟的审慎态度科学得多。在这方面德国总理确眼光远大,且能临危不乱。
最令人发笑者是日本的表态。峰会前日本首相麻生在接受访问时,直指德国总理不明白强力财政刺激乃复苏的关键,并大肆吹嘘“日本经验”,称日本有15年的应付衰退的经验,但欧美却是第一次,故有些人明白,有些则不明白。实际上一直以来,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的“失落十年”(至今已近二十年),每被视为反面教材,现在日相忽然煞有介事地当起老师,而英美也一反常态对“日本经验”趋之若鹜,不单反映了英美经济的消沉,更反映了两国经济思维的沦落,给危机冲得有点头脑发昏。
所谓日本经验其实不值一文。日本发明货币宽量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以推动通胀救经济,效果实未如预期,且陷入了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大额的财政投资导致公共债负成为发达国中最高,约为GDP的两倍,而投入项目不少是浪费。英美不以此为鉴还奉为圭臬,后果可想而知。(赵令彬)